质量的三不原则,你真的做好了吗?.docx

质量的"三不"原则,你真的做好了吗?

都说“质量第一”,但事实上在很多企业里面,质量不良居高不下,质量报废堆积如山,质量投诉频频袭来,企业很头痛,员工很焦虑。到底该如何才能做好质量,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,不翻过还真不行。但只要做好这些,就能减少工厂90%的质量成本,今天就来聊下大家熟悉又不见得做得很好的“3不”原则。

WHAT-什么是三不原则

简单说就是不接受不良、不制造不良、不传递不良,稍微展开下。

不接受不良

就是不要让前面的不良品流入自己的区域,这是不接受。这个区域可以是工序、仓库、物流过程,也可以是工厂、客户,比如供应商的来料不良不能流入工厂;原材料不良不能流入第一道工序;上道工序的不良不能流入下道工序等。

不制造不良

就是自己不会把良品弄成不良品,这是不制造。广义来讲,不只是不制造,可以说是“不产生”更准确,除了产线上不要产生不良品,在物流运输、仓库储存、人员检验等过程中也不能产生不良品。自己做到对自己的环节负责。

不传递不良

这里是指不要把不好的产品往后面传递,这是在危害他人。比如,原材料检验不良,那就隔离标识处理,不要以为事情不严重,就私自往后面流转;比如自己加工不良,担心被扣钱,干脆就冒险流下去;还比如都已经做到成品了,就是一点外观问题,不影响功能,干脆直接发给客户吧!这些都是在悬崖上走钢丝,在犀牛面前舞红布,在炸弹旁边玩火,你说结果会不会好?

HOW-如何做到三不原则

其实,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干,可就是不愿意这么干,或者不愿意持续这么干。那到底该怎么干嘛?对应起来,还是有三个方面。

坚决做到不接受不良

如果这个做不到,就好比决堤的洪水,一发不可收拾。我看到有的企业,来料不良高达20%,成品不良超过15%,报废超过10%,这是很吓人的数据,企业的利润才多少,即便你的利润很高,降低不良是不是会带来高额的纯利润?如何做到“不接受不良”?

其实就在于能否及时发现前面环节过来的产品不良,如何发现?可以通过原材料入库检验、下道工序的对上道工序的互检等实现。当然检验标准、检查的项目、抽检的比例和检查的频次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,这样才有真正的效果。如果你们没有做好“不接受不良”,一定是这些环节出了问题,不信你可以认真找下原因。

不接受不良,就是对上道环节负责,及时帮助前面发现问题。

全力保证不制造不良

如果说“不接受不良”就是对上游负责,不让不良波及自己的区域,那么“不制造不良”就是对自己所做产品或者经手环节负责。比如你做的钻孔工序,要保证自己的孔径尺寸符合公差要求;比如你做的清洗工序,要保证产品的外观达到过程的要求;还比如你做的搬运,要确保产品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磕碰或者跌落导致产品不良等。如何做到“不制造不良”?

我想,我们经常在用的控制手段都管用。一方面,从制造条件来管理,这里包含我们的工艺参数、设备状态、人员技能、环境影响,制造不良一定是这些制造条件发生了变化,所谓过程决定结果,比如你的热处理温度发生了变化,淬火出来的产品硬度当然会发生变化。另一方面,做好过程的首检、自检、巡检就能避免批量制造不良,比如首检发现冲孔尺寸不良,及时调整上下模位置或者修整模具,就能避免后续的大批量不良。

做好制造条件的管理和过程检验,就能全力保证“不制造不良”。

务必做到不传递不良

依照我们的逻辑,“不传递不良”就是对后道环节负责,因为只要不良从你这里流出,就一定会带来后续的检验、搬运、误用等一系列的浪费,还很可能带来错上加错的加工浪费,甚至将不良品流到客户造成投诉。你说不及时制止行吗?如何做到不传递不良?

要做到不传递,其实也是要做到及时发现,原材料通过来料检查,对发现的不良隔离退货;工序上通过自检及时发现自己产生的不良,及时标识、隔离、处理,不流到后工序;成品通过检验及时发现不良,及时返工、返修,甚至报废来避免流到客户造成更大损失。

不传递不良,关键在于“务必”二字,关起门来都好说,都是自己家里事,但一旦流出,就是10倍、100倍、1000倍的损失,请务必做好。

要做好质量,也务必打好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的管理基础。

免责声明

此文和图片转载或改编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之目的!

 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